New

中国职业教育七十年:锻造大国工匠

行业动态 2019-10-07

“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。”中国职业教育走过70年,今年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颁发,职业教育重回国家顶层设计的视野,大力发展职业教育,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。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,具有同等重要地位。”职业教育的地位第一次被国务院文件所确认。


如今,我们已成为职业教育大国,截止2018年,职业教育院校达到1.17万多,在校人数2685万。从数字的反应看,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分庭抗礼,都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随着经济进入“新常态”发展,2016年-2018年间,我国国内生产总值(GDP)增速分别是6.7%、6.8%、6.6%,进入平稳的增长态势。随着经济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行,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,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非比寻常。

 

1949年新中国成立,当时的情况是技术学校少,普通学校多。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仅仅30万人。随着“三大改造”的完成,我国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速,职业教育因其实用性、技术型,短期可见成效,被国家所重视。于是工业、交通、农林、财贸等单位建设了一批专业技术职业学校,培养“干部”,“半工半读”的教育模式也一并推广开。到了1956年,也就是16年后,职业教育已有学校7294所,在校生127万人,占到高中阶段人数的一半以上。

 

经历过“十年混乱”,职业教育招生大幅萎缩,教育比例严重失衡。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,1985年颁布的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》中提出:“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、行业配套、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。”进入90年代初,职业教育发展到最高峰,工人待遇优厚,还有“国家干部”的身份。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、企业教育职能剥离,职业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。

 

步入新世纪以来,国家加大力度扶持职业教育发展,2017年全国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达3350亿元,政府在教育上耗费巨大,在市场普遍看好的情况下,预计2020年全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11620亿元。同时年初,两会上释放出将1000亿社保结余资金投入到职业教育与培训上,用来支持职业教育发展。

 

在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中,“二流教育”、“天花板”、“断头教育”、“不学无术”......这些名词充斥着,对职业教育第一映像的描述和认知。发展职业教育,必须大力扫除社会中对职业教育的误解,鼓励企业办学,推动产教融合为背景的校企合作,将一个个鲜活的办学实例发展成可以复制的成功模式,比如汲取德国双元制成果、英国现代学徒制、澳大利亚资格证书制度的优势。

 

回溯职业教育70年的历史,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息息相关。尤其是中国具有本土化办学的典型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,在专业合作、专业共建,学院共建的模式上,更应该加强对企业端的重视,将企业的师资、知识、资源等引入学校,推动社会产业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融合,为社会培养实践性人才,弥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短板。在人口红利消失殆尽前,致力于提高人口的素质,将职业教育发展为国民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