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力资源的数字化,指的是人力资源的线上化、移动化、数据化、和智能化。
人力资源“区块链化”,看上去也已经“未来已来”。
对于任何一位想成为大中型企业CHO的同学,人力资源数字化都是一门必修课。
在绝大多数公司的发展过程中,人力资源的数字化建设,并不是天然得到关注的。
很多公司,都是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,被迫面对这个问题。
组织架构和授权,一线单位阳奉阴违,政策设计和实际操作两张皮。
永远数不清楚有多少员工,居然现代组织还有吃空饷。
人力资源政策不能落地,因为审批流程不可控,一线组织习惯性先斩后奏。
历史数据不存在,无法进行人力资源数据效能分析,也无法判断数据准确性。
……
政策不能落地,数据不可追溯,资源不可控制,无论如何先进的人力资源理念,最终也是空中楼阁。
人力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滞后,还有故事的另外一面,就是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缺乏认知。
很多创业者,并没有在大型组织工作过,或者缺乏大型公司的顶层视野。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,不是“知道自己不知道”,而是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”。
在公司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,高层管理者习惯于专注于业务流程的数字化,毕竟一个“足够长的长板”才是公司“从0到1”活下来的关键。
但是在“从1到n”规模扩张中,公司不会轰然倒下的唯一路径,就是组织没有“关键的短板”。
在阵地战的阶段,整个公司都要比拼“体系化”。从本质上说,“数字化”是“体系化”的核心特征。在公司整体的“数字化“体系中,人力资源的数字化,尤其”组织与核心人事数字化“是核心组成部分,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。
在任何具备一定规模的公司,构建人力资源体系,如果没有“数字化”的固化,所有的人力资源政策都会象流沙一样,最终人亡政息。
故事的最后一面,就是人力资源“数字化”队伍和人才的稀缺。
人力资源数字化建设,是一个大型的、跨模块、跨条线、长周期合作的项目,是公司级项目。首先HR各模块要有清晰的政策理念和流程。其次HR SSC团队要有能力担任“数字化”总设计师,并能够与效率工程团队有效协同。最后,要有一支产品和技术过硬的效率工程团队,才能够最终真正实现人力资源“数字化”。
HR团队和效率工程团队,需要是两个“双向复合型”的专业团队。他们首先是需要“见过”,最好是“建过”,并具备“迁移能力”的能力。这样的人,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上,非常稀缺。
作为CHO,人力资源“数字化”团队,会是我重点组建和布局的团队。
1. 数字化的前提,是流程化
18年前,我在宝洁中国区总部,负责全球共享服务中心的中国区落地。在之前一年,宝洁和IBM,签署了一份为期10年、价值30亿美金的协议,IBM负责为宝洁建设全球的共享服务中心。
在我的认知范围内,这应该是全球范围内,HR组织的“三支柱模式“,在一个大型组织内真实真正落地。宝洁,不仅落地了”三支柱模式“,而且把共享服务中心外包给了IBM。
这在当时是一个庞大的任务。整合大中华区三地、6500员工、7个工厂,3个总部,全部员工服务,包括人事运营的入转调离、薪资发放、福利管理、和数据服务,到菲律宾的马尼拉。
这个项目的核心,就是梳理HR的“核心作业流程“和”核心数据项“。一方面是现有的核心流程和数据项,一方面是未来的核心流程和数据项。
工业时代,在优秀的跨国公司中,都有完整的制度和政策沉淀。而一个制度和政策,能否有效落地,核心就是“流程“。华为,在管理方面师从IBM,其著名的“以客户为中心”,就是通过流程的不断优化来保证的。
作为CHO,整体建设人力资源体系,其实就是整体建设人力资源政策体系。而这个体系能够落地并不断被强化,靠的就是“流程”,以及“流程”的载体线上化产品。
一个写得好的人力资源政策,一定不仅仅是没头没尾的三条规定。一个写得好的人力资源政策,应该包括:政策目标、政策原则、政策标准、政策流程、审批权限、政策评估几个环节。其中“政策流程”是承载和贯穿以上所有要素的载体。
人力资源政策的“流程化”,是人力资源“数字化”的前提。
我最终完成了这个项目,付出的代价是一次阑尾炎穿孔,和人生当中为期一个月的住院治疗。
2. 数字化的核心,是体系化
人力资源“数字化”,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。对于一个规模公司来讲,“数字化”过程,是一个12个月到36个月的过程。
在这个过程中,最大的忌讳,莫过于各个模块分头推进。模块没有优先顺序,模块相互之间缺乏协同,系统选型多种多样。
缺乏整体规划和协同的后果,就是很多时候要推倒重来,很多局部的努力就变成了无用功。
在“数字化“的体系中,”组织与核心人事“模块,始终应该是首发模块。
”组织模块“决定的是组织架构、核心岗位、和决策流程。这个模块是公司其他所有流程的前提和基础,诸如业务审批流程、财务审批流程、采购审批流程、人事审批流程,所有的授权都要基于”组织模块“的清晰和就位。
“核心人事“模块,一般是人员的核心信息,例如司龄、年龄、性别、级别、绩效等级、薪酬等信息。这些信息如果不能数字化,就有可能造成组织里巨大的混乱。
其他诸如招聘管理、绩效管理、行政管理、培训管理、文化管理,可以依次或者同时推动几个模块的“数字化“过程。
在很多创业公司的发展过程中,整体业务系统的发展规划,缺乏人力资源系统的参与,最后往往都需要补课。
3. 数字化的关键,是用户导向
“数字化“的前提是线上化。在移动互联网时期,线上化同时意味着”移动化“。也就是说,用户能够在手机端随时和产品互动。
线上化、数据化、智能化,在理论上是一个先后顺序。没有线上化,就没有数据的积累。没有足够的数据,就无法实现智能化。
“数字化“成功的关键,是用户的运营。
人力资源系统的用户,有三个群体。第一个群体,是组织内的B端用户,也就是具有审批权限和数据需求的各级主管。第二个群体,是组织内的C端用户,也就是全体员工,他们需要输入或者输出相关的个人信息与服务。第三个群体,是人力资源系统的操作人员,她们需要学习、操作、和运营人力资源系统。
用户运营的首要目标,是为用户创造价值。
对于三方用户来讲,系统能否安全可靠,能否高效便捷,是核心诉求。
人力资源“数字化”系统,可以为B端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。例如在贝壳,线上化之前或者初期,人力资源团队最多能够提供月度报告。而且报告需要组织里的各级同学层层参与,大家理解不同,口径不同,数据工作量大,质量低。
在线上化后期,系统可以提供数据日报,而且是在移动端随时可查。也不再需要组织的各个层级有专人来收集数据、整理数据、和核对数据。
对于大型组织来讲,用户运营的核心工作之一,就是传递价值。
系统创造的价值,能不能以最快的方式,被各方用户感知到,是用户运营正循环的一个核心环节。各方用户包括核心决策层、使用层、操作层。
人力资源系统的“模块化”和“品牌化”,对于传递产品价值作用巨大。高层会议、电子海报、系统“点对点”推送,都是有效方式。
用户运营,永远离不开的就是用户赋能。
很多产品的同学,尤其C端产品的同学,认为如果产品足够好,用户不需要赋能。
这对于C端产品可能是对的。
但是人力资源系统,本质上是一个B端系统。B端系统的功能,很多时候并不能以触发用户的自然需求为驱动机制。B端系统的复杂性,需要有“赋能”作为第一推动。
贝壳的人力资源数字化,大幅度提高了人力资源体系的作业效率,优化了数据质量。其中新员工“刷脸”一站式入职,也是大型公司中领先的做法。
4. 数字化的队伍,要“见过”
对于大型人力资源体系建设,和大型人力资源“数字化”建设,核心的队伍需要三个:人力资源COE政策团队,SSC“数字化”团队,效率工程人力资源团队。
在工业时代,以上三类人群的核心来源,都可以来自大型的、成熟的、优秀的跨国公司。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系统建设,都有相对成熟的人员。
进入互联网时代,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之所以成功,是因为在业务和业务系统方面的互联网化和移动互联网化。
互联网化,本质上是生产商(无论是产品、内容、服务),和用户的更直接的链接。原先通过层层渠道和生产商链接的用户,可以直接通过线上化产品与生产商或者“中心化“渠道商互动。
业务系统的“互联网化“,为组织整体系统和数据的”一体化“,提供了崭新的机会,但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。
这个挑战,简单说,就是“见过“大型互联网公司,尤其大型产业互联网公司的人力资源系统的人,并没有那么多。
“建过“大型互联网公司,或者大型产业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系统的专业人员,更是屈指可数。
以上三组人员,任何一方的核心人员,如果没有“建过”,甚至没有“见过”,那么人力资源“数字化”的建设过程,不可避免要付出一定的代价。